9月12日下午,“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之三”在清華文津國際酒店舉行。本次論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背景,探討了在這一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論壇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聯合財新傳媒共同舉辦。
論壇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主要集中討論“雙循環”新格局與經濟復蘇,下半場圍繞“雙循環”新格局與產業可持續發展展開討論。本次論壇邀請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香港中文大學藍繞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中國社科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薛瀾,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及華夏幸福高級副總裁顧強參與主題發言。論壇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CIDEG主任陳玲主持。
薛瀾教授首先致歡迎辭,他代表主辦方對出席論壇的嘉賓表示歡迎,他認為在“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產業如何可持續發展?期待論壇的嘉賓們帶來精彩的分享。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CIDEG主任薛瀾致歡迎辭
財新傳媒社論主編、財新《中國改革》總編輯楊哲宇致辭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CIDEG主任陳玲主持
財新傳媒社論主編、財新《中國改革》總編輯楊哲宇致辭。楊哲宇認為,雙循環新格局是承接了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思路,在中美貿易戰、美國大選及疫情爆發的新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戰略決策。時下,人們疑慮內循環是否會走向“關門封閉”,關心如何提高內循環效率、擴大其規模。而對這些話題進行剖析,是本次論壇的重要意義。
上半場:“雙循環”新格局與經濟復蘇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做主題發言
李稻葵教授首先做了《中等收入倍增計劃—“雙循環”戰略之舉》演講。李稻葵認為,中國目前正處于必須依靠國內大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階段。為了做好國內大市場,必須挖掘潛在市場需求、使資金流動形成以內循環為主的格局,并進行科技創新。針對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李稻葵提出了“10+4”戰略,即促進目前已有的4億中等收入人口的消費;并且通過未來15年時間,通過城鎮化、減輕稅負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戰略,讓目前10億非中等收入人口中的4億進入中等收入水平。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CIDEG榮譽顧問劉遵義做主題發言
劉遵義教授通過視頻連線進行了主題為《試論“雙循環”》的主題演講。劉遵義將雙循環理解為國內和國際的循環,并認為循環意味“需求和供給互相碰到”。針對目前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爆發的國際形勢,劉遵義認為目前完全孤立和自給自足是可以做到的,但會導致全國生活水平的下降,且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受益良多,不適合回到“單循環”,而應當堅持“雙循環”。中國有可能和美國經濟脫鉤,但必須加強和其他國家的聯系。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尋找第二供應來源以避免供應鏈中斷,同時促進資源多元化和循環使用、加強自主創新,扶持幼稚產業、通過調整工資機制提高家庭消費,并且加大公共消費。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教授劉守英做主題發言
劉守英教授演講題為《疫情沖擊對中國產品復雜度的影響》。劉守英認為,一個國家的產品復雜度越高,在經濟競爭中的力量就越強。中國參與國際大循環后,有比較優勢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進而促進了產品復雜度的提高。疫情沖擊總體來說造成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出口的較大幅度下降,但對于集成電路這類“厲害”的產品影響較小,此外對于不同區域的進出口影響也有差異。劉守英認為,國內和國際是一個環,國外循環能夠提高我國比較優勢產品在全球產品空間的地位;此外,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復雜度和產品可連接性”,并且需要客觀評估國際政治對產業鏈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做主題演講
張明分享的主題為《如何系統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張明認為,“雙循環”承接了“大循環”的發展理念,其提出是應對外部矛盾的不得已選擇,也是國內經濟發展升級的必要選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先需要以內循環為主體進行改革,對內促進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推動要素自由流動與區域一體化。此外還需要從貿易、金融、開放、機制四個角度實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供給上提供更高質量的消費,對內加強對技術自主創新的激勵,推動新的區域一體化;對外保證中國在國際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并且從貿易和金融領域著手,促進內外循環的聯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做主題發言
劉培林以《尋找暢通內外循環的新出路》演講總結上半場議題。劉培林認為,目前中國面臨的挑戰,最顯著特征并非僅僅是需求受到沖擊,而是疊加了發達國家高技術出口限制驟然嚴格且可能長期持續下去所導致的供給斷鏈風險。為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必須確保供給不斷鏈。為此,中國應推動設立相應的國際經濟治理議題,以便形成基于均勢的技術和產業安全格局。為形成這樣的安全格局,中國可考慮確立基于均勢的技術和產業安全觀,對外做出不追求在全部技術和產業譜系上追求領先的可信承諾,以此緩解目前我國面臨的供給斷鏈的風險。劉培林進一步認為,在這樣的技術和產業安全觀之下,可提出“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零出口限制”的“四零”和“對等”的立場,引導國際經貿往來規則重塑,并以此推動中美經貿關系轉圜。但劉培林認為,實現這些設想,需要在國內各部門之間進行良好的協調。
上半場圓桌對話現場
針對上半場議題,現場觀眾就能源投資過剩、AI給產業鏈帶來的新變化,以及減輕低收入群體稅負問題進行提問。李稻葵、劉遵義、張明、劉守英、劉培林就AI時代中國的優勢與缺陷,以及中等收入群體經濟機會、基本權利的解決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下半場:“雙循環”新格局與產業可持續發展
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CIDEG主任薛瀾做主題發言
薛瀾教授以《新經濟治理與“雙循環”新格局發展》的主題演講開啟了下半場討論。薛瀾認為,“雙循環”的兩大背景是國際環境的挑戰以及疫情帶來的新經濟發展機遇。新經濟的大市場需求及廣泛場景需求可能為“雙循環”帶來更多動力,但新經濟也面臨著新興應用發展風險、全球市場的規則壁壘限制、與傳統經濟的碰撞磨合,以及對經典理論的突破等問題。薛瀾認為,“新經濟不能缺席新治理”。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局長董煜做主題發言
董煜演講題為《如何把握“雙循環”樞紐,再造產業基礎能力》。董煜認為,我們追求的應是高質量的循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提出“瞄準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的新版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董煜認為提升供給體系需要依賴處在核心位置的制造業。疫情形勢下,我國制造業面臨許多困境,困境的破解可以以“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為切入點,重新定義什么是“產業基礎能力”、更好提煉“制造強國建設目標”、圍繞人作文章;此外還可采取打造實驗室體系、在龍頭城市也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高度重視標準、堅持在開放中守安全等措施,以推動產業政策的轉型。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安筱鵬做主題發言
安筱鵬以《釋放數字紅利是打造“雙循環”的著力點》為題,從產業界的角度給出了關于議題的看法。安筱鵬認為數據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生產力。數據、AI等新技術帶來了生產力體系的變革。在這一變革中,中國具有互聯網消費大國和制造業的疊加優勢!半p循環”的戰略決策需要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目前面對超大規模市場消費者主權崛起和市場不穩定因素增加,企業需要建立高頻時代競爭體系以對外界變化做出反應,從而形成競爭優勢。安筱鵬認為數字化轉型的基本矛盾是企業全局優化的需求和碎片化供給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建立工業互聯網,促進企業與供應商,以及兩者內部的更好連接,構建全產業鏈全要素資源優化體系。
華夏幸福高級副總裁、研究院院長顧強做主題發言
顧強以《新發展格局下產業空間治理》的主題演講發表了資本市場視角的觀點。顧強認為,目前中國實際很多產業都有短板,短板的背后是高等教育的不足,問題解決需要依賴發展高等教育。此外顧強提出,目前國內產業的地方化、集群化和植根性,決定了產業的競爭力;此外,全球范圍內創新出現再都市化趨勢,此外“空間上的耦合可能是創新巔峰跟一定半徑內的制造基地的耦合”。而新格局下產業空間治理需處理好“空間管控與市場選擇”、“產業政策與市場機制”、“政府規制與非政策制度”,“供應鏈協調與價值鏈分配”4個關系。
下半場圓桌對話現場
論壇最后,現場觀眾圍繞數字化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者、數字背景下未來產業發展格局,“雙循環”下中國經濟安全角度向嘉賓提問,薛瀾、董煜、顧強、安筱鵬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會議現場
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聯合財新傳媒創辦,針對中國社會發展和公共治理中的熱點問題,組織高端學者和業界專家進行討論和對話,已連續舉辦三期,社會反響非常強烈。